close

從害羞到大方,從龜毛到隨和 附:Pu媽隨筆
08.gif  

文/陳安儀

今年寒假,我給青青報了一個「小小獸醫營」的夏令營。 

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在沒有任何熟人陪伴之下,

自己單獨去參加一個長達一天以上的活動,沒有抗拒。 

看他伸出小小的手,給台大的大姊姊牽走之後,怯生生的站在一旁,

兩個大眼睛骨碌骨碌的轉,卻沒有不悅的表情,我終於放下一顆心。 

這對青青來說,可是大大的前進了一步呢!

 

青青從小個性就比較謹慎、害羞。說難聽一點,就是「既龜毛、又膽小」啦! 

他怕高,所以快三歲還不太敢玩溜滑梯

他怕摔,所以姊姊五歲就會騎的兩輪腳踏車,他到了小學二年級還不會騎。

 

他怕黑,直到現在小學三年級了,還不敢一個人獨睡,總要跟姐姐窩在一間房。 

他怕水,所以直到小一才開始下水學游泳。

相對於姊姊的大方、活潑、不怕生,青青處處顯得內向、羞怯、膽小如鼠。

 

教養兩個小孩,的確讓我頗有感觸。同一對父母生出來的孩子,怎會有這麼天差地遠的大不同呢?

 

桐桐小時候,帶她去參加任何活動,幾乎都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幼稚園開始,無論是去參加溜冰課、游泳班,她總是那個抬頭挺胸、

毫不猶豫衝第一個的小孩,從來沒有退縮過。

 

甚至連參加比賽,她都勇往直前,從不畏懼。

每次看到姊姊氣定神閒的站在台上,溜冰刀、拉小提琴......

我都不禁由衷的佩服,她好似從不知「緊張」為何物!

膽子怎麼就這麼大呢?

更別說她五歲那年,半夜三更沒有叫醒我們,竟獨自一個人撐傘,

在下著傾盆大雨、又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營地裡,

穿越將近一個操場遠的距離去上廁所!

 

青青的膽,則不知道被什麼給吃了!

小時候,他只玩自己可以控制速度的遊戲,比如他不願意「溜滑梯」,

但是卻很快的學會了「盪鞦韆」。

他極度好面子,所以凡是會讓他丟臉的遊戲都不玩。

直到現在,他跟姐姐一起玩電動玩具,大多數時間只站在旁邊看,

因為他沒有把握會玩得好,他寧可不玩。

 

這樣的個性,想當然耳,每參加一個新活動他都要大哭大鬧的抗拒一番:

包括第一次上游泳課、第一次上乒乓球社團、第一次參加自然體驗課.....

 

上回我的粉絲團--「陳安儀的窩心團」上有位家長問我,

我怎麼對付青青這樣退縮的個性?

我是覺得,有些時候,孩子需要大人「忍心」的推一把。

但,有些時候,孩子則需要大人「耐心」的花一點時間等待。

至於,中間到底差異點在哪裡?我也很難解釋......

做父母的,彷彿要憑一點「直覺」,也要有一點的「狠心」。

 

對於這類比較內向、退縮的孩子,如果凡事都順著他,殊不知孩子還小,

欠缺足夠的勇氣與判斷能力,常常因為個性的緣故損失了很多學習的機會,

也失去了鍛鍊勇氣的機會,實在是很可惜。

長大後,說不定孩子反而會回過頭來怪父母當時不「逼」他。

畢竟,很多機會是一去不回的!

 

這些時候,孩子確實需要大人給他一點鼓勵、堅持,當孩子度過那個難關,

他就真正的成長了一大步了!

 

但有些時候,如果孩子還沒有真正準備好,妳就急著逼他適應一個全然陌生的新環境,

在他還沒有信心的時候,一不小心受到了重大的傷害,

那反而是得不償失,害孩子一輩子陷入懼怕的陰影中,那又是另一種遺憾了。

 

所以我覺得,要不要推孩子一把,往往需要審慎評估他的經驗與能力。

如果你確定孩子其實可以做得到,只是欠缺勇氣與信心,那麼不妨推他一把。

如果,孩子的抗拒其實是因為他還沒有準備好,失敗受傷的可能性很大,

那就不要強迫他、多一點耐心,等他再多一些把握。

 

比如說,我讓青青五歲才上幼稚園。

因為他的分離焦慮比較嚴重,個性也比較怕生,所以,在他小時候,

我自組了「媽媽play」,以及外出遊玩的「play group」,

先陪著他從小團體開始適應。

 

因此,當他滿五歲,我帶他去參觀公幼時,

有好幾個熟識的小朋友一起作伴入學,對他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助力。

我還清楚的記得,那天,他一張小小的臉蛋雖然緊張,

安靜而謹慎的觀察四周,但眼中卻也露出了躍躍欲試的表情。

 

我知道,他準備好了!

果然,第一天進幼稚園,他興奮中帶著沉著,

揮揮手,一滴淚也沒流,成功的離開媽媽去上學了!

 

個性怯懦的孩子,往往需要多一點時間。

但有時候,也需要一些「強迫」。

 

比方,青青明明很喜歡玩水,也經過好幾年的訓練,不怎麼怕水了!

但是,第一次去上游泳課時,不知道為什麼,

他卻堅持不肯下水,在池畔大哭不已!

 

原來,他看到泳池的水很深,怕下水踩不到地會淹死!

無論我怎麼跟他解釋,池底放有長凳,

小朋友可以站在長凳上,他都不相信!

 

於是,我最終只好使出絕招--不顧他的哭鬧,一把把他拎起來,

直接扔進水裏!

就在他尖聲大叫、掙扎、反抗,

連教練都看不過去、要我帶他回家時, 

嘿嘿,他小子站到了池底的長凳上......霎時間,哭聲頓止!

只見他眼淚還掛在腮邊,已經迫不及待的玩起水中搭火車的遊戲了!

 

就這樣,接下來的兩個月,他每天游泳課都上得有滋有味!

沒幾天就像條水中蛟龍似的樂不思蜀,

完全忘記第一天哭得淒慘的「往事」了!

 

話說回來,如果那天不是我堅持丟他下水,

他怎麼可能享受接下來兩個月的歡樂呢?

 

這類的事,三年級又發生一次。青青一年級開始便參加「自然體驗課」,

到了三年級,活動改為每月一次的「過夜班」。

青青一聽到要離開我,跟團體一起在外面過夜,

立刻哭天搶地的說他不要報名、不要參加,

他「死也不要自己在外面過夜!」

但是,我了解他的喜好,我知道這個自然體驗的活動,他一定會喜歡。

所以,我還是替他報名了。

 

前兩次的活動,我請行政媽媽替我排了「隨行」,

我陪他完成了整場活動,包括夜間我睡在隔壁教室,

讓他試著與其他小朋友睡在一起。體驗了兩次自然課,爬山、涉水、

自己買菜、煮飯、夜間探險的種種樂趣後,

他果真深深被吸引,如我所預料的, 

這份吸引力讓他願意嘗試在媽媽不出席的時候,自己睡覺。

即將獨自出發參與活動的那天早上,

青青一邊整理背包,一面若有所思的問我:

「媽媽,自然課班上,有小朋友晚上哭的嗎?」

我不由得笑了:「沒有聽說過耶!不過你可以試著當第一個!」

 

結果,當然是沒有啦!青青不但沒有淚灑睡袋,

反而深深喜歡上這個活動。他在年終的分享本上寫著:

「我今年最大的願望,就是明年繼續參加自然體驗班!」

 

如果,當時我「尊重他的選擇」,不「強迫」他參加,

讓他因為害怕自己睡覺而放棄嘗試過夜班,

他就無法在這樣的自我挑戰中贏得勝利,

並享受這類他其實很喜歡的昆蟲、動物觀察活動,

豈不是很可惜?

 

其實,龜毛內向的孩子,通常也是細心、纖細、講理的孩子,

是可以慢慢訓練,成為有勇氣、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孩子!

只是,他需要謹慎的觀察仔細完整的說明信心的建立

支持與鼓勵,並且最好有同儕相陪,才能夠克服恐懼。

  

我還記得,第一次帶三歲多的青青去抽血要檢驗過敏原時,

我陪著他,在抽血櫃檯旁邊,「訪問」了超過30位抽血的人。

經過不斷的解釋、說明,甚至輕掐他的小手臂試驗看看有多痛.......最終,

他沒有哭鬧、抗拒,在眾醫護人員的驚訝眼光中,

安靜沉穩的完成了抽血檢驗。

這一切,就在於他充分的理解了過程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可以不哭、不鬧。

這時,就需要父母多一點的耐心、多一點的陪伴與解釋。

 

「小獸營」結束,眼看青青站在台上,領到結業證書--

 從沒有一個認識同伴相陪的活動中,戒慎恐懼的踏出第一步,

 卻歡歡喜喜的懷抱滿滿的收穫回來:

 「媽媽!這是我參加過最好玩的一個營隊!」

 他所獲得的,又是一個成功的經驗、成長的認證。

 我知道,這些都將是他生命中的養分,培養他有勇氣,

 面對未來更多的挑戰與競爭。

 

做媽媽的,怎能不與他一起感到一種成長的喜悅呢!

  

 book02.gif 本文引用自AnyiChen - 從害羞到大方,從龜毛到隨和

 

 

07.gif

  

pencil001.gif  Pu 媽隨筆  

  有些時候,孩子需要大人「忍心」的推一把。但,有些時候,孩子則需要大人「耐心」的花一點時間等待。

~陳安儀~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對父母而言,最難的就是「忍心」與「耐心」之間的拿捏,這是一門需要心領神會的「藝術」。

面對一般的孩子尚且是如此,若孩子屬於高敏感族群,身為父母的更是常在「進」與「退」,「攻」與「守」之間兩難徘徊著。

家有敏感兒,常讓父母吃盡了苦頭。身為父母的在教養上,需付出更大的耐心去包容孩子的龜毛、同理孩子的感受、等待孩子的成熟,同時在安排各項活動時,更要注意三個要點:

1.  事前的預告事先詳盡的說明,讓孩子充份理解整個活動進行的過程與內容,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做好心理準備,減低面對未知的焦慮。

2.  漸近的引導在活動前,讓孩子有相關且成功的先備經驗,增加對活動本身或環境的熟悉感。並允許孩子先觀察,後依自己的腳步慢慢適應與融入。例如:在第一次的游泳課之前,先帶著孩子到泳池玩水並熟悉環境及各項設施,待孩子了解水性不怕水之後,再進行正式的游泳教學。

3.  事後的激勵「看!你做到了!」給予孩子正向的回饋,植入「你做得到」的訊息。強化成功經驗,增強未來再試一次的動機。

 

而這就是陳安儀所提出的四個原則:

  1. 謹慎的觀察
  2. 仔細完整的說明
  3. 信心的建立
  4. 支持與鼓勵

當然,有時也需要像陳安儀一樣適時的「推」孩子一把。

但這個「推」的時機和「推」力道因孩子而異,真的無法有一本教戰守則來教你。這樣的直覺和默契是需要親子共同生活、長時間陪伴之下才能培養出來的,全得靠我們平時對孩子的細心觀察和了解。

總而言之,面對你的敏感兒,切記:成功經驗以及安全感很重要。

期望我們都能懂得並活用「進與退」、「攻與守」之間的「藝術」,適切的引導我們的敏感孩子,開創絢麗的人生。

  

最後,善意的提醒身為家長的你,

如果你家的敏感兒伴隨著過度固執、自我、退縮、焦慮、完美主義等情況,

並影響到了日常生活與親子關係的和諧,

請放下你的面子和不必要的顧慮,盡早帶著孩子至兒心科接受發展評估。

 

 

rslin-n.gif 

 推薦《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

「孩子,你到底怎麼了?」「你為什麼總是這個樣子?」「誰可以告訴我,我該怎麼做?」

家有敏感孩子的你,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許多你一直在找尋的答案。

這是一本很棒很實用的書,讓你更了解你的敏感孩子,包括他的行為、想法、感受。

還有針對各個年齡層的敏感兒,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境,提出教養的建議,

讓你更清楚,在問題發生的當下你該如何「恰當」的協助他、安頓你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媽咪 的頭像
    Pu媽咪

    歡迎光臨 Pu Pu 的甜蜜小窩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