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窩 新 公 告

psb8.gif

調整心情,調整作息。
準備迎接新的學期,新的學校,新的開始。redheart01.gif  

目前分類:育兒必看佳文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於媽寶
tulip05_c1wr  

作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媽寶,這個詞最早是從部落客開始,描述在婚姻狀態中,丈夫跟其母親的連結,比跟太太來得更強,是造成夫妻在婚姻中衝突爭吵的原因之一。

然而到現在,媒體使用「媽寶」這個詞的定義範圍不斷擴大。基本上,只要媽媽偏向寵溺式的教養風格,即會用到這個詞。

媽寶,剛開始在定義一種母子關係,延伸來說,用在女兒身上也適用。理論上,爸爸如果是主要照顧者,「爸寶」當然也有可能。不過,在台灣,目前的養兒育女工作,仍主要由媽媽擔負。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見天使》咕咕鐘怕怕 附:Pu媽隨筆039.gif

 文章出處/自由電子報(2013-5-6)  文/朱台翔
 
她從德國帶了一個咕咕鐘回來,鐘面的上方,有一個小窗戶,半點或整點時,窗戶打開,一隻小鳥會從窗戶跑出來「咕咕,咕咕」報時。它每一次叫的時候,頭都會揚起來,叫完一聲頭就低下去一點點,叫下一聲時頭又會揚起來。不要說小孩了,自己看了都很高興。

那天下午,兒子媳婦抱著一歲多的小孫子回來;一看咕咕鐘,是三點二十,大家就圍在前面,等著它報時。眼看著就要三點半了,所有的人都伸長了脖子,一動也不動地盯著鐘面,深怕錯過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鳥叫了,卻只叫了一聲──這只是半點鐘報時,不像整點那麼認真。小孫子眼睛睜得大大地,望著關上了的窗戶,沒有什麼表情。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的種類
08.gif

文章出處/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文/陳安儀

「斯斯」有兩種,「爸爸」有三種。

每次給作文班小朋友寫「我的家人」這類題目時,關於爸爸的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爸爸叫做「電視(電腦)爸爸」

小朋友筆下的這類爸爸,下班回來後就坐在電視機(電腦)前,從「有節目」看到「沒節目」,不論吃飯、睡覺,都坐在電視前面。通常,我會要求小朋友做更細節的描述練習,因此會把學生叫來,請他描述一下爸爸愛看什麼節目?看的時候有些什麼表情動作?小朋友總是想了一想回答我:「老師!我爸什麼節目都看耶!而且看的時候就是呆呆的。這樣很難寫耶!」

第二種爸爸叫做「工作狂爸爸」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放手才能放心 附:Pu媽隨筆
039.gif

作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最近看到一份資料,調查台灣國中小學生,4個裡面有1個,幾乎不做家事。這不僅讓我感嘆,也勾起我的回憶。

以前在醫院做兒童發展評估,常會見到父母寵孩子,過度代勞,導致孩子發展遲緩的現象。譬如,3歲多的孩子出門腳不點地,因為父母爺奶輪流抱著,怕外面髒,造成孩子的大動作遲緩;孩子一有挫折,媽媽第一時間就抱起來安撫、趕緊轉移注意力,結果孩子的情緒發展不成熟;孩子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根本不需要講話,家長就滿足了孩子的需要,讓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變弱。

訓練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幫助孩子獨立的開始。不到三歲,有些孩子就可以學習自己吃飯、收拾玩具、轉瓶蓋、拉拉鍊,或者穿鞋子。接受學前教育開始,簡單的保持個人衛生、居家安全的注意、幫忙父母拿東西、整理自己的衣物被褥,配合幼教老師的課程進度引導下,可以漸次進行。學齡期之後,則再有搭乘交通工具、使用社區資源、保持健康習慣,甚至料理三餐飲食等等的領域需要學習。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為什麼要傷害自己
line001.gif

出處/康健雜誌101期(2007-04)  作者/林玉珮

是自殺前兆還是在玩?你可曾認真傾聽小朋友的聲音?

吳琪接到孩子學校的緊急電話,「你的兒子拿著美工刀在手臂上劃來劃去。」趕赴學校途中,吳琪心念不斷翻轉,「我的孩子怎麼了?他不想活了嗎?他不過是小六的孩子,還有一大段人生,怎麼會想不開?......

事後,兒子告訴吳琪,「我只是在玩,想知道刀子要劃得多深,才會流血」。女兒也在一旁插話,「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班上也有好幾個啊!」兒女的話只有讓吳琪更焦慮、更困惑,「我要相信兒子的理由嗎?」「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我該怎麼辦?」

 

用道歉與感謝來面對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孩子有情緒困擾嗎?
039.gif

出處/親子天下雜誌第5期(2009-04)  作者/洪儷瑜

有的孩子生起氣來,會攻擊別人、破壞東西;有的孩子卻悶不吭聲,隱藏內心的情緒。小時候的情緒困擾若被忽視,很容易演變成將來的情緒障礙,父母該怎麼解讀孩子的情緒困擾,及早引導孩子往健康的方向發展?

 

很多父母經常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情緒困擾,或經常因為孩子愛哭鬧、愛發脾氣、過度彆扭、固執等,讓父母的親職工作變得更為辛苦,甚至很多書上教導的方法和策略都難以用得上。

家裡如果有一個愛鬧脾氣或固執彆扭的孩子,會讓父母的情緒、生活,甚至全家的生活作息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尤其聽到坊間很多情緒困擾或情緒障礙等相關報導,更是讓父母擔心。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好像不僅是接納、包容就可以了事,自己的孩子現在的情緒問題會不會是情緒障礙,或會不會演變出將來的情緒障礙?

 如何幫助孩子或家人解決情緒的問題、如何避免孩子將來出現情緒障礙,應該先有下列的認識和行動。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摸頭改善孩子脾氣
line001.gif  

出處/中央社(2013/4/7)

一名12歲在暴戾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常欺侮同學,讓母親很苦惱;精神科醫師林博建議睡前摸摸孩子的頭,孩子脾氣會變好。

為恭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博表示,這名12歲孩子的父親是幫派份子,長期與父親居住,學習父親暴力行為霸凌同學;直到離開父親與母親同住,母親將孩子帶到醫院求醫,希望能改善孩子行為。

林博表示,他建議每天睡前溫柔地為孩子摸摸頭及臉;3個月後母親帶孩子回診表示,雖然課業還是落後班上同學,不過脾氣變好了,停止傷害同學及小動物。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幫助孩子加快寫作業的速度
08.gif  

 文/陳安儀

 青青的國字寫得很漂亮,常被老師稱讚。

不過,也因為他對字跡的要求高,所以寫功課的速度很慢,

尤其是跟急驚風的姐姐比起來,動輒花上兩、三小時寫作業,

常常令我瀕臨抓狂邊緣。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害羞到大方,從龜毛到隨和 附:Pu媽隨筆
08.gif  

文/陳安儀

今年寒假,我給青青報了一個「小小獸醫營」的夏令營。 

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在沒有任何熟人陪伴之下,

自己單獨去參加一個長達一天以上的活動,沒有抗拒。 

看他伸出小小的手,給台大的大姊姊牽走之後,怯生生的站在一旁,

兩個大眼睛骨碌骨碌的轉,卻沒有不悅的表情,我終於放下一顆心。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見天使》安全感很重要
039.gif

 作者/朱台翔  出處/自由電子報 2013-01-28

她出生就吃母奶,家裡沒有電視,非常喜歡看書。一般孩子會害怕的事,像是打針、吃藥,對她來說,都不是問題——而她只有兩歲多。兩歲多不是很長的人生,但還是有足以讓人研究的歷史。

一歲的時候,她生病了,去醫院之前,媽媽跟她談人為什麼會生病,醫生可能會怎麼處理:量體溫、使用聽診器、看喉嚨,以及醫生為什麼要那樣做。最後,還跟她說:「可能會打針,打針會痛,」並且說了「會痛」的好處,然後說:「痛的時候,如果想哭,妳就哭。」

沒有想到,她不但沒有哭,她看著護士打針「客觀」的模樣,好像那個針是打在別人的身上。

兩歲的時候,又生病了,那一次的症狀比較特別,只要喝到奶水,就會嘔吐。怎麼辦呢?媽媽把整個情況為她解說了一遍,然後說:「我們不要喝ㄋㄟㄋㄟ了,好不好?如果妳很想喝,難受的時候,媽媽會抱著妳。」她認真地想了想,就答應了。

當天晚上,半夜,她非常想喝ㄋㄟㄋㄟ,在媽媽的懷裡翻過來又轉過去的,但就是不說出口,媽媽緊緊地摟著她。就這樣,病好了,她也斷奶了。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孩子搭建五大基礎能力支柱
039.gif  

作者/陳珮雯   出處/親子天下0~6歲學前教養關鍵100問

 俗諺:「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究竟教養三至六歲的孩子,施力點要擺在哪裡,才能幫助孩子順利銜接小學生活,發展成一生受用的基礎能力?幼教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幫學前幼兒搭建五大支柱:一、體適能的奠基;二、同儕相處技巧;三、責任感的關鍵養成;四、良好的自我概念;五、手足關係的經營。

三至六歲,孩子進入幼稚園,並準備邁入小學。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趙蕙鈴觀察,父母直觀上很容易把教養重點放在智育學習,產生「見樹不見林」的教養迷思,教養資源的投入也過於單一或片面,忽略了學前教養應該是「全人發展」,需全面觀照孩子的身體、社會、情緒、認知、語言……等各面向發展。

 

學前幼兒教養五大重點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佩蓉說:「面對三至六歲的孩子,父母的教養角度要宏觀。」幼兒教育不是國小先修教育,也不是才藝、美語、電腦科技教育,而是重視身體健康、培養人際智能、開發思考力、基礎社區公民的教育。幼教專家建議家長,教養學前幼兒,可將心力投入以下五個重點: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服四大類寫功課症候群
line001.gif    

作者/李佩芬 出處/親子天下雜誌11期2009-09

你的孩子寫作業,是慢吞吞的小烏龜、坐不住的跳跳虎、耍迷糊的小天兵,還是字跡凌亂的迅猛龍?或者……屬於法力更高強的「混血小超人」?

根據《親子天下》針對中小學生的父母調查統計,寫功課最常發生的困擾,除了孩子不會寫與不想寫之外,不專心、寫不完、寫太慢、寫得太潦草、粗心大意……,排名前十大困擾。

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克服法」,才能對症下藥。來來來,放輕鬆,改變得一項一項開始,釐清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之道。「專家合作社」在此問診,為筋疲力竭的爸媽獻策。

 

小烏龜克服法 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的神奇教養魔力
fWdEogtJ.gif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雜誌7期2009-08

「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至少可以選擇要成為怎麼樣的父母。」爸爸們,加油!
爸爸有哪些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教養魔力?忙碌爸爸又該怎麼融入孩子的生活?

  

父親的角色與樣貌因著時代流動,父親獨一無二的重要性愈來愈受到重視。以往講到家庭親職角色,幾乎直接跟母職劃上等號,父親在家裡是個「賺取麵包的人」(bread-winner),在情感給予和生活照顧面,父親的功能似乎不大。但研究一致指出,父親的角色從來都不是可有可無。

「我們的父親,不論在成長過程中是出席還是缺席,都在我們生命中扮演重大的角色。」《富爸爸不如好爸爸》作者、心理醫師大衛.史都(David Stoop)表示。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看見我的女兒
barali.gif  

作者/樊雪春(諮商心理師、教育心理學博士)

我很少去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母女關係,就像母親不曾轉身,不曾問我:「妳需要什麼?」她很努力給我她所想給的,卻無心了解我想要的……
 
 
那一天,在打折的量販店中,人潮來來往往,大量呼出的二氧化碳,使空氣顯得混濁而沉重,貨物架上五花八門的貨品正等著顧客拿取,為了吸引參觀人潮,貨品像道路上的安全島,擺滿了走道的中心,順勢延伸到兩側,人來人往更加困難,連走路都感到擁塞。我推著購物車,閃避來往的人與車,推車的碰撞聲不斷,銷售人員的聲音迴盪在整個空間,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從四面八方傳來。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得夠,才靜得下
line001.gif    

 作者/許芳菊 出處/2008-10 親子天下雜誌2期

 好的體育課程有助提高孩子考試成績與學業表現,美國甚至有研究指出,每週在學校上體育課七十至三百分鐘的小學女生,數學與閱讀成績都大幅提升。

 

「體育課沒那麼重要,幹麼一週非排三堂課?」台北市一位明星國小校長,理直氣壯地駁回體育老師的請求。

這位校長可大錯特錯了!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學生如果在學校有足夠的體育課,不但更健康,而且學業成績更好。美國心臟協會發現,好的體育課程有助提高孩子考試成績與學業表現。今年二月份在《美國大眾健康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刊出的研究報告也顯示,每週在學校上體育課七十至三百分鐘的小學女生,在數學與閱讀能力都大幅提升。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 up
line001.gif      

作者/李佩芬 出處/2010-03親子天下特刊

如何掌握孩子的專心密碼?建議父母先從自己與家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檢視,剷除破壞孩子專注力的無形殺手。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聯絡簿三不五時就出現「上課不專心」評語

國內最大網站的討論交流區,一位母親憂心忡忡留言求助:「真的很頭痛,孩子不專心,老師交代的事情都聽不進去,東西丟三落四,連課本也可以念到不見……他不笨,就是不專心!」

日復一日,父母每天都在與孩子的注意力「爭寵」。親子間的專注力拉鋸戰,常在芝麻綠豆的生活細節中登場。面對這種家庭戰爭,許多研究與實務經驗均建議,家長得從生活型態開始檢視,思考是否家庭本身就充滿了「讓孩子無法專心」的因子。其實,要讓孩子成為「專心小天使」,你可以從五大專心好習慣開始起步。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了日本,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已經輸在起跑線前了,家長們....能不汗顏嗎??

你給孩子補英文、學才藝、選學校……只是多浪費錢而已,

養成教育不足,我們的孩子,已經輸在起跑線”前”了。 

不到日本,不知道什麼是素質教育。

不和日本孩子一起吃飯,不知道什麼是輸在起跑前上。

 

日本1900年就普及了義務教育,和日本孩子吃了一餐午飯,我就看到了,我們的孩子輸在哪裡。我們在武石小學的飯堂裏,看到的午餐是這樣的,其實我原來在網上看過很多日本小學生午餐的文章,對比下來,這裏的午餐算是比較簡單的了。

雲開朵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硬起心腸立界線 barali.gif    

文/陳安儀

我讀過很多教養書。雪真借我的「為孩子立界線」至今放在我床頭。我覺得,這本書是近期給我影響最深,也最實用的一本書。事實上,我覺得很多品格教育失敗、或是在人際關係上失敗、或是深為人際關係(包括公婆、姑嫂、夫妻)所困擾的成人,都源於個人的「界線」不清楚。

 

「界線」很清楚的人,剛開始或許會讓人覺得不近人情,但是,這類人往往卻可以是很長久的朋友。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原則在哪邊,他也很清楚的讓你知道,因此雙方交往可以很自在、彼此都可以不受干擾。

 

比方說,有個經常出國旅行的人,她周邊朋友都知道,她從不幫別人「帶東西」。剛開始,朋友都覺得她很「不夠意思」,無論怎麼請託,她都是笑著拒絕,而且一視同仁,從大到小,什麼都「不幫忙」帶。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力測驗別用來判生死

line001.gif    

 

【聯合報╱陳偉惠/台東基督教醫院臨床心理師】

 

林媽媽帶兒子小宏接受發展聯合評估,因為老師反映小宏的學習跟不上,林媽媽很在意智力測驗結果。

接受測驗前,媽媽還特別加強小宏對數字及顏色的認識,緊張心情溢於言表。心理師表示,智力測驗只是了解孩子目前能力,不是用來判生死。林媽媽竟表示:「我當然希望是判生!」

智力測驗有什麼意義?專業人員為瞭解孩子發展,會使用相關篩檢、測驗或問卷,若為瞭解孩子認知發展狀況,就會使用智力測驗。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