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媽寶
tulip05_c1wr  

作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媽寶,這個詞最早是從部落客開始,描述在婚姻狀態中,丈夫跟其母親的連結,比跟太太來得更強,是造成夫妻在婚姻中衝突爭吵的原因之一。

然而到現在,媒體使用「媽寶」這個詞的定義範圍不斷擴大。基本上,只要媽媽偏向寵溺式的教養風格,即會用到這個詞。

媽寶,剛開始在定義一種母子關係,延伸來說,用在女兒身上也適用。理論上,爸爸如果是主要照顧者,「爸寶」當然也有可能。不過,在台灣,目前的養兒育女工作,仍主要由媽媽擔負。

通常以家庭的角度來說,親代與子代的同盟,界線上不清楚,就容易有這樣的現象。譬如,單親家庭、父親長年在外工作、家暴、父親在外另組家庭、父親極無能力等等,母子或母女必須結合起來共抗壓力,不管是在一般生活層面或情感層面。但是過度緊密的連結,如果在兒女形成一個新的家庭單位時,沒有調整過來,容易造成新家庭要面對的課題。最嚴重的結果,當然就是離婚收場。

媽寶的關係,又可粗分為兩種情形,子代方面依賴性太強,或是媽媽控制慾太高。這種關係的原型,通常在人格養成的國小前,就可粗見雛型。

子代依賴性太強,換個方式來說,就是獨立性不夠。事事要倚賴媽媽解決問題,小到家事,大到自己的情緒、人際關係。進入婚姻後,跟媽媽談心的時間,比跟配偶多,有些對配偶的不滿,甚至轉由媽媽傳達。或者直接引述媽媽的負面言語,想讓配偶「就範」。子代自己的怯懦無擔當,讓婚姻陷入危機。

媽媽控制慾太高,從小可能就開始代寫功課,即使孩子不願意,也跟著去參加孩子同學的聚會。孩子沒有隱私可言,生活細節常被詢問得鉅細靡遺。孩子從小無力抵抗,也就習慣成自然。孩子婚配的對象,媽媽意見很多。女婿或媳婦成了一家人,媽媽依然想要成為主導,藉由貶低孩子的配偶,來彰顯自己的重要與價值。子代以「孝順」為名,怕媽媽生氣,要求另一半配合順從,讓另一半苦不堪言。

嚴格來說,母子或母女的連結太強,並不等於,母親的教養一定偏向寵溺。只是,可能是補償心態所致,教養風格為寵溺的機會較高。

 

      hanas11    



母子或母女的關係親近,是非常好的事,但是如果能注意到幾件事,能夠比較不會讓孩子成為媽寶。就算關係親近,也會是很健康的狀態。

首先,媽媽應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必須察覺,早期形成的強烈連結,隨著時空環境的調整,可能不再合適,應有所改變。有時,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談戀愛或結婚,就會有比較強烈的被遺棄感、不安全感,有時會有明顯的妒意。我們該成熟以對,幫助孩子成長,本來就是不斷放手的過程。要孩子幸福,就是要讓他長大。一個獨立的孩子,將來成了能力足以面對人群與工作的成年子女,會更有資格談孝順父母。

媽媽要學會把對孩子的愛,隨著孩子長大,慢慢轉移到自己身上。幫自己找到有興趣的事來做,整理自己的生命故事,回⋯⋯過頭來,從自己還是孩童時候,一直到自己有了孩子,這一路的點點滴滴,我們摸出個理路來。這樣需要一段時光的反覆整理,請別輕易跳過,紮紮實實重新認識自己,能找到往後10年、20年間,屬於自己未來的指標與地圖。

孩子大了,回頭想想,媽媽跟另一半的關係,還能找到友情的味道嗎?如果能做朋友,那就試著聊聊。只是因為承諾而相守,那就可以勇敢幫自己做決定,是否該繼續幾十年前幫彼此規劃的藍圖。人是會改變的,幾十年,一個人跟我們當初認識的他,會有很大的不同,就像我們自己會有很大的不同一樣。共舞的節奏生疏了,總得要溫習回味,或者,準備曲終人散,也是少部分人的選擇。

 

hanas11



家庭的劇本,會一代接著一代。如果我們沒及時醒悟,那麼,另一個親代與子代的強烈連結,就會在下一代形成、展開。自己覺察的腳步晚了,可以懸崖勒馬,請別讓孩子重蹈覆轍。

現代的教養,爸爸與媽媽都有責任。當我們看到另一半的教養方式,我們明顯不認同,一般是認為過度寵溺,別急著退卻與放棄自己的角色。積極爭取自己上場的機會,有時間就陪著孩子,讓孩子看到形成另一種關係的可能,以及另一種角色扮演的方式。有時候讓兒子、女兒看看,一個男性角色,如何面對這個社會。

其次,讓孩子學會做家事。生活自理,是一種熟能生巧的練習,並不是長大就突然學會的事。其實孩子從會走會跑開始,有些事情就會想自己嘗試。現代社會太趕太忙碌,大人沒時間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完,就自己接手來做,讓孩子缺少練習的機會,十分可惜。孩子一定會有許多錯誤,我們大人別急、別苛責,許多次的錯誤,才能累積一次的成功。

從抗壓性的角度來談,讓孩子自然地面對失敗,然後經過鼓勵,增加成功的機會,可以磨出對挫折的免疫力。媽寶的抗壓性,通常令人擔心,從小、從生活中訓練,是最自然不費力的方式。

整理家務,深入研究,是一門大學問。灑掃收納、洗衣整床、料理烹飪、採買購物、修繕電器、健康護理……,延伸到家庭記帳理財、儀容穿搭、選餐廳點菜、買房置產……,從簡單到非常複雜,父母該傳授孩子的知識,別以愛之名反而讓孩子一無所悉。更別說是,在某些生活自理領域成了高手,便可能有了謀生的工具,像廚師、手創飾品、水電裝修、清潔達人……

最後,教導孩子人際互動的態度與技巧。待人處事的示範,是父母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無形資產之一。媽媽除了孩子,還有太太、媳婦、女兒、朋友等等的角色要扮演,全然專注在孩子身上,必然排擠扮演其他角色的時間。那麼,除了可能造成自己某些關係的緊張外,也等於少了些在孩子面前示範的機會,少了讓孩子學習的機會。

孩子一出生,就有屬於他的處境要面對。大人像是教練,事前教、事後討論,非不得已,別粉墨登場當球員替孩子競爭。場上碰撞會帶來的負面情緒,大人亟欲替孩子除之後快的,可能正是孩子當吸取的養分。

人我互動拿捏的分寸,變化幽微,沒累積足夠的實戰經驗,難以清楚體會。孩子懂得跟人做好朋友,才知道如何做好情人,才能掌握幸福婚姻的訣竅。

媽媽的保護要適當,才不會讓孩子變成媽寶。媽媽做自己,鼓勵孩子在生活與人際上獨立,守住清楚的界線,「愛」就不會變成「害」。

祝福您!

 
tulip05_c1wr  
 
book02.gif  資料來源:洪仲清臨床心理師F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