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玩具,只要陪伴 附:Pu媽隨筆
作者/李坤珊 出處/2012-01親子天下雜誌31期
爸媽說:「我這麼打拚,還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然而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一天說不上幾句話,那樣的未來在哪裡?那樣的愛有什麼基礎?
四歲的安德列牽著我的手,望著其他每個孩子的手裡,不是牽著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親戚。他的眼淚懸在眼眶邊緣,口口聲聲說著:「我的爸爸和媽媽會來的,一定會來的!」而我知道他的爸爸媽媽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今天早上他們離開前,已經對我說:「實在沒有辦法請假……」而我怎樣也說不出實情。不用多做解釋,他是唯一一個沒有親人陪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要是他,我會不會那麼勇敢?
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親子教學」日。星期四的早上,九點整,教室門口,就已擠滿了家長,等著要走進教室,與孩子共度教室活動。在這短短的一個鐘頭裡,孩子當老師,帶領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一起工作或遊戲。但安德列的媽媽和爸爸,是很少很少在這種場合出現的,因為他們工作很忙很忙……
安德列的例子,並不特殊,他不是唯一碰到這種情況的孩子。有愈來愈多的幼兒,他們感受的愛,來自堆積如山的玩具,而不是來自每天晚上爸爸媽媽和他的談天、擁抱和說笑。那些爸媽說:「我這麼打拚,還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但是,「未來」都是由每一個今天所組成的;每一個深情的愛,都是由日積月累的相處所構築起來的。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一天說不上幾句話,那樣的未來在哪裡?那樣的愛有什麼基礎?而我們的幼兒在那樣薄弱的愛中成長,所呈現出來的成長挑戰和問題,是不是也愈來愈多了呢?
仔細客觀的想想,我們習以為常的說:「這個社會有愈來愈多的問題兒童。」這樣的說法,其實很表面。每一個兒童,都不會是問題;是他們成長的家、和社會出了問題!有愈來愈多的大人,道德標準愈來愈薄弱,傷害了自己的家和別人的家。有愈來愈多的爸爸媽媽,上班時間愈來愈長,孩子回到的,只是一間有屋頂的建築物,而不是家……
愛孩子,是有條件的!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個條件,是他要有你的陪伴。那個代價,是他要你在他身旁關心他!
跟著你,他才學會愛和被愛
這是一幅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你忙著做飯,才幾歲的他,就繞在你腳旁,也拿著鍋鏟敲敲打打的「炒菜」;你打著電腦、寫著字,纏在椅邊的他,也蹲在那兒,像握鋤頭般的拿著筆「寫字」……從清潔工作到打點節日,從客廳到廚房,不知道為什麼?他就像個影子似的,一定要跟你在一起。
人生中再也沒有這樣一段時期,他會像現在黏你黏那麼緊,又這麼喜歡學你。再想一想,人生中也沒有任何一段時期的發展,會像○~六歲間這樣,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成長。這之間,你看出了什麼奧妙和關聯嗎?是的,你的寶寶得跟著你,快速發展他所需要的智能、社會和情緒資源,才得以滿足。你的寶寶得跟著你,才能學會如何愛和被愛。在這時期裡,你就是他的全部!
跟著你,他的眼睛才看見了各種動植物和不一樣的人;跟著你,他的耳朵才聽見了歌聲、雜音、語言、動物的叫聲和海浪的呼吸;跟著你,他的嘴才嚐到了甘甜、苦澀、美味和難以入嚥;跟著你,他的手才觸摸過柔軟、凹凸、毛絨絨和硬梆梆;跟著你,他的鼻子才聞見了花香、腐臭和陽光的味道……
因為你在他身邊引領,浮世三千中的點點滴滴,在他大腦裡形成連結,有了意義;因為在一起打點,聖誕樹的光環,閃爍著手攜手的笑聲;因為在一起吃飯,是火雞也好,是餃子也罷,每一口都有愛與被愛的味道;因為在一起看煙火,每一團火焰裡都點燃著希望;因為在一起,長大後的他,永遠帶著微笑,回顧對節日的記憶,承續著家庭的薪火。
滿屋子的玩具,絕對抵不過你與他在一起玩的紙盒、木片。一盒又一盒的禮物,遠不如你在他身邊唸了一遍又一遍的那幾本「老書」。再輝煌、再騰達的未來,都換不回這短短的幼年。是的,現在的你就是他的全部。就讓他全心全意的靠著你、跟著你吧!因為,你的孩子需要你……
以他的「需要」來關愛他
聖誕節那天,女兒寧寧從家裡的小樹下,拿出一個親手縫的小布包,遞給我。她只是甜甜的一笑,一如布塊上印的雪花片,什麼話也沒說,但也什麼都說了……十四歲的她,看見我的隨身包包已開始脫線,就悄悄的縫了一個給我。她知道,媽媽需要一個不大不小的布包,所以量好尺寸。
聖誕節那天,好友 T 從他的樹下,拿出一卷自選的音樂CD,遞給我們。他只是淺淺的一笑,一如盒上印的雪花片,什麼話也沒說,但也什麼都說了……四十八歲的他,知道我和先生都喜歡音樂,所以找了不同風格的聖誕音樂,自己壓製了CD給我們一家人。
聖誕節放假前,我一個一個的帶孩子畫寫送給家人的卡片。五歲的法德,把他花了半個鐘頭畫好的卡片,拿到我面前。我一看,他的卡片裡,有五個人,就隨口問他:「有一個是你阿姨佩姬吧?」他搖搖頭說:「不是!不是阿姨,是你,珊卓拉。雖然你不是我家人,但我很喜歡你!你像我媽媽一樣好。」我感動也傷感的看著這個父母剛剛離異的孩子好久好久??我當然不如他媽媽愛他的深,但我了解他的過動,也知道如何和他玩字母和數字遊戲。他知道我真的關心他!
知道這世界上有人真的關心你,那種窩心,文字無法盡訴。相信有人把你放在心上,那樣的關懷,讓「富有」這兩個字,有了真正的定義。
不管是大人和小孩,假若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有人,常將我們放在心上,以「我們的需要」來關愛,那我們就會成為心中有愛的人。假如,你也以「別人的需要」來接近周圍的家人、朋友、和小小孩,那你就是那個人或那些人真正的財富。
看見他人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往往只看見自己的需要;看見孩子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也常常只看見成人的面子和需要。但難不難做到呢?不難!只看你願不願意!你能不能從孩子的眼裡看見他,從孩子的心裡體會他?你能不能從孩子的驚喜中,看見他的驚喜?你能不能從孩子的快樂裡,體會他的快樂?以他人的需要來關愛,會讓你愛的人感到窩心、覺得擁有全世界。
那年的聖誕節,節目表演結束後,我一個人站在小禮堂門口,看著大人小孩快樂的吃著點心。四歲的凱文,手裡端著小盤子走向我。仰著頭,他說:「珊卓拉老師,我知道你喜歡吃姥姥做的水餃,搶了三顆給你,不然待會兒就沒了。」直到今天,七年了,我的心仍是飽飽的……
原文出處:親子天下網站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195&page=1
Pu 媽隨筆
Pu媽愛死了李老師的文章!篇篇收藏。
李老師寫的專欄,總觸動我心靈的底層,引發我深刻的反思,讓我時而感動落淚,時而感到慚愧。
她有如小小孩的代言人,透過她的文字,我彷彿看到那個小小身影的無助,與小小心靈的渴望。
而那個小小的身影,是Pu 、是我,也可能是周遭的每一個人。
從人際溝通分析(TA)的角度看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孩子。
無論實際年齡多大,童年的感受、記憶,來自於父母的經驗、教誨,
將永遠跟隨著一輩子,或許成為信念,影響我們成年後的情緒與生活。
雖然李老師寫的是幼兒,但向內發掘,那些感受、那些需求,依然潛藏在成年後的我們心底深處。
因為大人也需要陪伴、需要愛,所以年輕時的我們尋尋覓覓,找尋那個可以共渡人生旅程的伴侣。
當我們與深愛的伴侶鬧情緒的時候,當我們感受不到被愛、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又變回了孩子,
那個小小身影的渴望與抗議又會跑出來,擾亂著成年的生活。
我們在壓抑中成長,致使我們遺忘了,那些渴望不只是孩子的,也是我們自己的。
我們在生活中奔走,致使我們無力去輕撫自己和孩子。
我很慚愧!
李老師寫的這些我都知道,但當面對生活中種種壓力迎面而來的時候,Pu常被我擺在一邊。
有段時間,我忙著處理自己的問題,搞不定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更無暇去顧及Pu的感受。
或許我的人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但我的心總在那遙遠的一方,忖度著無窮的煩惱。
當自己都照顧不了自己的時候,如何去照顧身邊的孩子?
我意識到自己不像一個媽,倒像個孩子。
而我的Pu卻反過來像大人照顧小孩般的撫慰我。
這種角色的錯亂,把我抓回了現實:
我要我的Pu安心的當個被輕撫的孩子。我要找回那個成熟理性又充滿自信的自己。
我體會到,好好的愛自己、正視自己的需求,才能滋養自己內在那個失衡的孩子,讓他成長。
當內在成人的力量出現時,我們才找得到適當的定位,扮演適當的角色來化解問題。
當內在成人茁壯時,我們才有能力輕撫自己、輕撫孩子、輕撫伴侣、輕撫身邊每個需要我們的人。
-
《我好,您也好》 Thomas A. Harris /著 洪志美/譯 遠流/出版